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策略论文合集一篇

adminadmin 02-06 139 阅读 0 评论

  [关键词] 体育旅游 现状 特点 策略

  一、体育旅游研究概况

  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旅游,也不同于单一的体育健身活动,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也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既有产业特征,也有拉动关联产业发展潜力的作用,又有集体育竞技与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特性。在业界,旅行社重视海外大型体育赛事观战市场的开拓;户外运动(旅游)俱乐部则注重本土区域性市场的开拓;近年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等团体,也组织了一些大型的国际体育赛事。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都先后推广体育旅游,致力将体育活动由精英运动向大众活动的方向转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致力于推广国内外体育旅游成功的案例研究,同时,不少民众将目光投向了奥运旅游。

  二、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从旅游发达的国家看,体育旅游的兴盛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体育部门始终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竞技体育方面,而忽视了大众体育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我国体育产业明显呈快速扩展之势。1992年至1997年全国居民的文化体育消费指数年平均增长率达5.1% ;1997年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位于13项常用基本生活消费之外重要消费支出的第6位,居于子女教育、电器、住房、书报、高档服装之后;仅以桂林市为例,目前,全市年均体育消费额已达4.7亿元人民币。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良性增长推动了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了多种体育旅游产品,有较著名的青藏高原登山、黄河漂流、东北滑雪、湖北赛龙舟、郑州少林武术、内蒙古看那达慕大会等。国家旅游局将2001年定位“中国体育健身游”年,共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旅游活动和11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让国内外游客在其中充分感受中国体育旅游产品的魅力。

  1.我国体育旅游的特点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囊括了我国目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体育旅游产品,可以看作我国体育旅游的一个缩影。根据上述《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我国体育旅游产品的地域分布特点如下:就专项旅游路线而言,西部地区显然占有绝对优势,以43项占了总计82条路线中的50%强;东、中部以25.6%和22%远远落后西部。在体育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方面,东部地区则显然走在前面,在2001年共计有30项大型节庆祝活动入围,占全部64项活动的46.9%;西部地区为31.3%;中部地区以21.9%位居第三。就这两类的整体数量而言,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品分布最广泛,以63项产品,占全国总数43.2%的比例位居第一;其次为东部地区,51项产品,占全国总数的34.9%;中部地区只有32项产品入围,仅占全国总数的21.9%。总之,我国体育旅游产品在地域分布上已形成了分布广泛,东、中、西部地区都有分布;东部地区以节庆体育旅游产品为主,西部地区以专项线路体育旅游产品为主的格局。

  2.体育旅游的特征

  (1)参与性

  旅游者可以参加一些有普遍意义的、集娱乐性和易学性于一身的体育活动项目,如登山、徒步旅游等,可以使旅游者在健身强体的同时,个人的需求欲望得到满足。

  (2)观光性

  观看奥运会、世界杯、NBA等大型赛事旅游以及欣赏各类体育表演,可使旅游者感到力与美的结合,感受到运动的激情,运动的快乐,从而陶冶情操。

  (3)民族性

  某些体育旅游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中华民族的.武术、传统养生保健术,还有少数民族的表演节目,这些可以使旅游者享受到地方性十足的体育旅游活动。

  (4)技能性

  对于一些技术性很强的体育旅游项目,如射箭、高尔夫球等,则需要旅游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只有掌握了运动技能,才能真正体味到体育旅游的乐趣所在。 三、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问题

  1.体育旅游经营管理方式不健全

  体育旅游经营管理的粗放性,使体育旅游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思路和长远的规划,由于体育旅游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形成了以户外俱乐部经营为主、以自组织为辅的特点。这些组织均为自发的民间组织,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对其负责,旅行社很少或不参与体育旅游的组织及相关的活动,这种粗放的经营管理使组织者对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缺乏明确的认识与思考,没有形成长远的发展规划。在有关部门调查的省份中,体育旅游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归属。体育局和旅游局都没有专门的针对体育旅游市场的管理措施。事实上,体育旅游的专业性要求政府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监督体育旅游的经营,否则,体育旅游的安全性、目的性、专业性等都将得不到保证。

  2.管理体制不完善,经营管理者水平不高,专门人才匮乏

  中国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远远不能适应大力开发体育旅游目标的要求,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开发的发展。缺少旅游专门人才,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缺乏专门灵活有效的人才机制,在吸引、聘用、培养人才等方面仍保持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缺少宽松的环境氛围、优厚的条件来吸引人才,而是采取硬性的制度来管理、约束人才,人才缺乏合理的流动;其次,高教规模普遍偏小,既不能满足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再次,环境差和待遇低下,导致大量旅游人才外流。由于历史和地理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发展体育旅游产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制约的因素。

  3.思想观念落后,对体育旅游资源缺乏认识

  针对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具体状况,旅游

  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旅行社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业务行为的信息监督管理职能。如对旅行社的各种销售、宣传材料进行监管,保证其游程安排、接待标准、报价等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严格查处虚假旅游广告及其他违法旅游推销活动。这样能够阻止虚假错误信息的流动,防止旅游者接受不真实信息。此外,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应建立质量认证和质量公告制度。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从实力、信誉、质量等方面制订标准划分等级,负责各旅行社的质量等级的评定工作,并定期发布各旅行社质量信息公告,使旅游者可以对旅行社的服务质量进行直观而简单的识别,减少其评判的困难性。

  四、加快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

  1.加强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

  体育旅游业在整个国内都还是个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人们对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认识非常浅薄,在国内的旅游类学术着作中很少谈及体育旅游类别,对体育旅游的专论非常少,对体育旅游的研究缺乏深入和系统性。同样,各部门和地区对本区域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潜力、政策措施、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定位,旅游企业对体育旅游业务缺乏重视;另一方面,人们对体育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迟缓,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景区中忽视体育类项目的规划与布局。

  2.积极推动社区体育旅游的发展

  积极推动社区参与本地的体育旅游发展,用本地居民对体育旅游发展和体育旅游者的积极态度来减少体育旅游过程中体育旅游者心理的不确定性,体育旅游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体育旅游者审美和愉悦的需要,而体育旅游者通过与居民交往获得的愉悦也是体育旅游者愉悦的重要内容。

  3.加快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

  体育旅游人才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目前体育旅游人才的现状却极大的影响了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前景一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短缺,二是体育旅游营销人才、市场开发人才短缺。致使我国当前专业的体育旅行社非常少,综合性旅行社内负责体育旅游产品营销的部门也不多,已从业人员体育旅游知识欠缺,导致体育旅游产品难以被大众所熟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必须加快解决体育旅游人才短缺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里:旅游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O)

  [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4]张自明孙民治:我国体育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

  [5]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6]王振:试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策略论文合集一篇扩展阅读: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呈方兴未艾之势.现代农业园区的实质就是现代农业的示范园区.其定义为:在农业智力资源密集、具有一定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范围,由政府、企业、农民投资,以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单位为技术依托,以现代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目标,集中进行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管的农业组织形式.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策略

  当今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在满足公众精神娱乐需要的同时,也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本文结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历程,对体育产业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针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关心的大事。让我们看看这篇校园食品安全广播稿,一起关注食品安全吧。我们还可以通过倡议的方式呼吁大家参与进来。让我们看看这篇食品安全倡议书,学习怎么写倡议书吧!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食品安全研究现状,分析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发展的对策。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对策

  1、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已受到全球关注。世界各国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采取了各种控制措施,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也作了多种探索和实践,但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艰巨性与复杂性,食品安全质量的提高却不尽如人意,对于“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有赖于更加系统的控制模式来解决。

  2、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从粮食的统购统销,到食品卫生法的颁布,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食品安全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1]。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定了食品卫生法,先试行后确定,与之配套的有各种法律、法规;如:各类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各种食品卫生标准,无数个地方、行业、企业法规、标准、管理办法等,十分系统、健全,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市场全球化的需要不断地完善、修订。目前中国食品工业已形成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四级标准构成的标准化体系[2]。中国已制定了1 050项食品国家标准,1145项食品行业标准和近万项食品地方标准和几十万项食品企业标准。目前中国食品工业已形成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四级标准构成的标准化体系。我们有上百万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检测队伍。

  食品的卫生质量逐步提高。全国调查结果表明,按照国家卫生标准对各类食品抽检,合格率逐年上升,1982年合格率为61.5%,1994年为82.3 %,2001年为88.6%,说明我国食品卫生的整体发展是良好的。尽管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由于起步晚,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地差距。我国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伴随改革过程而加重的,更多的是经济意义上的市场和政府政策失控[3],存在诸如取能部门“角色不清”,“权限不清”等界定问题以及法律的系统性不够,使用局限性等急待解决的问题[4]。食品安全标准的起点不高,管理落后,加工企业安全监控体系落后等因素制约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在国际贸易中屡屡受挫[5]。据前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官员、联合国粮农组织顾问鲁宾先生透露,美国FDA曾在4个月内扣留了634批从我国进口的食品,原因是杂质、农药残留及食物添加剂含量高、标签不清等。这些问题不仅损害我国农产品出口,也给国家形象和信誉带来了负面影响。而传统的茶叶出口大省浙江,近年来也因茶叶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在国际市场上频遇红灯,使众多茶农叫苦不迭。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产品出口因农药超标而被退回的事件每年都会有五六百起,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70亿元,可谓令人震惊!

  3、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3.1化肥和农药造成的污染严重

  长期过量使用化肥,破坏土壤中的成分和结构,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壤肥力下降,而这又可能使农民加大化肥的使用,造成恶性循环,不仅增加农民负担,还加剧了农产品和生态环境的污染[6]。1983年以前,有机氯农药被大量使用,六六六、DDT等高残留的农药多年累积的`使用量高达400多万t和50多万t,致使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超标,以至于在它们被禁用近20年后,食品中仍能检测出有机氯残留。有机磷农药后来被发现其在某些环境条件下也会有较长的残存期,并能在体内蓄积。有机磷农药在蔬菜上的残留最为严重,影响了我国蔬菜的出口竞争力[7]。2002年上半年,农业部对50多个蔬菜品种、1293个样品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22%样品不合格。北京市对市场果蔬的抽样检测后发现有18%果蔬的有毒物质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8]。

  3.2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

  一些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一些企业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有在面粉中超限量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酞”;在腌菜中超标量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为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为使大米、饼干增亮用矿物油;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延长保存期;为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等等。

  3.3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食物卫生危害中,食物中毒仍是最普遍、最主要的危害。而食物中毒中细菌造成的中毒事故占绝大多数,达到98.5%,化学物质和自然毒分别只占0.7%和0.8%。可见食品的卫生管理重点是对微生物污染的控制。因此,近年食品卫生管理中HACCP方式和预测食品微生物学受到格外关注。我国这方面的问题多集中在粮食贮存运输环节、卫生管理薄弱的食品加工点和一些餐饮摊点。

  摘要:体育社团在高校学生体育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生群体性组织。社团活动形成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纽带,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水平,推动了校内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为加速校内体育工作深化改革提供一条新思路。本文以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发展对策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新趋势和新问题。从国外高校体育发展来看,一些国外体育强国都很重视高校体育组织的建设工作,特别是高校体育协会、俱乐部的建设,把培养高校学生的竞争、协作、创造、组织等能力作为协会、俱乐部的主要目的[1]。高校体育也同样面临着象高等教育一样,如何适宜两种经济体制转换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寻求改革和发展是高校体育的当务之急[2]。

  2 我国高校建立体育社团的意义

  2.1 丰富了大学生余暇生活,形成高校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社团是高校社团的主体,大学生社团是高校社团文化的载体和主体。高校社团文化,是指大学生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社团精神、社团品牌、价值观和文化产品等主要方面。社团文化的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不是通过硬性灌输,而是通过社团活动以及其形成的环境和氛围,成员之间的关系,作用于潜移默化之中。由于活动选择的自主性,目标的指向和行为的自觉性,没有感到来自外部的强制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有更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对心理品质、道德素养、文明行为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社团活动形成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纽带,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水平,推动了校内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为加速校内体育工作深化改革提供一条新思路。传统的课外体育活动,大都是体育课的直接“翻版”,形式简单、内容粗略,且带有强制性,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培养,造成了学生消极参与。通过成立体育协会能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并把具有等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对学生业余体育活动进行引导和制约,充分发挥协会的导向作用。其目的是使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技术动作加以吸收、理解、运用,从而巩固教学效果使其与体育课保持统一性、连贯性和完整性。在组织管理上将单项体育协会纳入体育管理系统,使其与校内体育教育实现一体化[4]。

  2.2 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和能力

  通过体育社团活动,突破了体育课时数的限制,学生在系统教学和自主锻炼过程中了解自己,掌握所学的各种体育技能,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再认识,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再吸收。并且还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及裁判水平,较好地挖掘了学生的体育潜能。从而使整个校内体育教育的价值超出学生时代而具有终身意义。促进学生社会能力的增强,以平等为特征的学生体育社团在促进学生社会能力发展方面的潜力要大于班级和其他学生正式组织。在社团活动中,通过对活动内容的商定、活动目的的认定,活动角色的分配,活动工具的准备,活动冲突的调节及活动结果的评定,学生逐步形成与发展自己的社会能力。

  2.3 适应了校园体育文化的需求

  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是开展业余体育活动的学生,各协会或俱乐部的成立为学生对传统体育项目、竞技体育项日和现代健身项目的共同追求提供了条件。这些项目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具有集体性强,易于合作和交流的特点。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比赛,繁荣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时,在协会活动中学生之间精诚合作、协调,能使群体成员形成一定的规范意识和价值意识,对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培养集体荣誉感,互帮互爱的良好品德都起着积极作用,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5]。

  2.4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巨大工作潜力,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每周上一次体育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通过协会活动延长了学生锻炼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悟和巩固课上所学的体育技术知识,并逐步达到熟练运用与掌握的目的。把体育课、课后体育活动与运动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体化,提高了体育课教学质量。大学生体育合格达标率逐年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也逐年提高。

  在全民健身的今天,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参加锻炼的人普遍感到锻炼的盲目及内容的贫乏,都希望能有懂行的人来进行指导,而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的体育老师。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后有较多的业余时间,但他们缺乏一定的可以联系教与学的机构,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体育教师的闲赋与社会迫切需要体育指导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通过体育协会、俱乐部的形式,把校内体育教师组织起来,使社会上热衷锻炼的却缺乏指导的人得到专业指导,使业余锻炼科学化,这不仅能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对于挖掘体育教师的工作潜力也有一定的意义。

  2.5 有利于启发学生的体育动机

  体育社团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中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和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要求,借助体育专项协会的组织形式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活动形式。增强了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缓解压力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主体意识。即自己选择、自主锻炼、自我评价。成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集知识、健康、娱乐、竞技及兴趣一体的多元课外体育教育,是一种有效补充手段。

  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不够,重智育,轻视体育的现象较为普遍,表现为体育意识、健康意识淡漠等。在校内课余时间开展体协活动,就是采用逐步诱导的方式,让参加者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体育乐趣,激发起体育兴趣,进而寓教于乐,逐渐深化其体育化的层次[6]。因此,这种体育组织形式易于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3 我国高校社团的整体特征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高校社团的整体特征

  3.1.1 参与的自愿性

  协会活动是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一种活动。这些活动能够比较充分地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才能。因为是自愿参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再加上学生把协会当作自己的'组织,在活动中能够比较自觉遵守纪律,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纪律性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形成友好、亲密的关系。在协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地位,都受重视,是同学们自觉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体[7]。

  3.1.2 参与的自主性

  协会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和辅导员只处于指导和辅导的地位。由于学生是主体,他们在商量计划、组织活动中,培养了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学生可以自己教育自己。

  3.1.3 组织的灵活性

  协会活动不受课堂教学的限制,它没有教学大纲,没有考试,对学生没有心理的压力,内容可宽可窄,可多可少,富有伸缩性。在形式上,活动规模可大可小,非常灵活。各个学校可针对各自不同设施条件,根据学生的愿望开展各种协会的活动。

  3.1.4 运动的经常性和持久性强

  人多数学生都有参加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和寻求表现自我的机会,体育协会的形成可以在不断接触中产生维持小群体存在的共同思想基础。

  3.1.5 平等的成员关系

  协会中成员不是以“专业角色”或“领导”来与他人交往,而是彼此信赖,相互尊重,以一个完整的人——有思想、有性格、有情感、有自尊的人投入群体活动中。因此,他们的活动是全体、平等、深入、全面的。

  3.2 我国高校社团存在的问题

  3.2.1 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品牌社团少

  由于缺乏高年级社团负责人的“传、帮、带”,低年级社团负责人对社团的建设较茫然,许多社团只继承了名号,工作缺乏继承更毋言创新,很少有品牌社团树立起来;会员规模一般只有20人,大型社团少。   3.2.2 社团活动内容单一,质量不高

  缺乏专职社团管理及老师对社团发展进行具体指导,同时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视野的局限性制约社团长足的发展,约束社团发展在谋种程度上违背了高校学生社团自身发展规律。

  3.2.3 社团活动经费来源少,不能提高活动质量与次数

  经费不足直接制约着社团正常工作开展及活动质量,社团经费行政拨款非常有限,仅靠会费肯定不能解决问题,因此要充分吸收社会力量开展社团活动。

  3.2.4社团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发挥未能准确

  把握社团育人功能发挥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结构性、层面性的差异,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新“三进”特别是社团工作的创新不能深入开展。

  4 对策

  4.1 推动社团品牌化发展

  加强我国高校间社团管理交流,结合本校实际,健全高校社团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模式。使社团管理规范化、活动经常化、发展快速化。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管理应尽快规范,完善制度化,健全体制。提高会员所占学生比率。组织出大型活动,形成特色,形成品牌,产生较大影响。

  4.2 加强学校对体育社团的重视

  应该引起学校对学生社团加强重视,适当的划拨活动经费,兴建活动场馆和更多的开放体育场馆。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支持。场地器材条件落后,学生活动兴趣受限,协会开展活动受限。各院校的体育经费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价不断上升,体育器材的价格也有明显的上涨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配备。学校的占地规模过小,致使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受到制约。场馆已无法满足来锻炼的学生的需求。统计资料表明,按照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校场地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

  4.3 社团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体育社团社会化进程

  要紧密结合社会,吸收社会资源,增强社会经验,争取必要的活动经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优劣的关键在学校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试想一个活动经费投入不足,政策性扶持不力的学校其体育活动的开展从何谈起。对于学生社团活动,很多学校主管部门没有经费支持,或有限的支持。体育社团办活动的原则是:“以最少的经费,办最好的活动”。社团活动经费来源有限,怎么样以有限的经费开展活动,开展有特色的活动,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是目前高校社团现状的一个重要课题。

  4.4 运用激励机制提高指导老师、社团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承认和奖励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提高指导老师的积极性;社团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生组织,归校学工团委管理,挂靠院团委。处在两级都管也都不管的位子,加上活动得不到经费支持。在与同级学生会、团委干部相比有较大的失落感。影响到社团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扩大社团的影响力,提高社团的地位。

  4.5 增强学生运动健身意识,成立女生感兴趣的社团

  在体育锻炼上女生往往是处于被动状态,除少数外人多数女生都不喜欢体育锻炼,更不用说参加体育协会了。女生在体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都比较差,大部分同学只有在老师或其他指导者的带动下才会活动。

  4.6 变革活动内容,以娱乐性活动为主,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

  传统体育社团活动内容单一,运作模式受束缚。变革教学内容,把竞技运动项目“趣味化”,降低难度,增加美感。符合时代潮流,满足学生运动欲望。教学中则注重健身知识、方法传授和项目内在诸多健身因素的挖掘。

  参考文献:

  [1] 郄捍列,娄 震,等.我对学生体育协会的认识[J].中国学校体育,1999(4).

  [2] 周福贵、付安国.浅谈体育俱乐部在高校群体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学刊,1999(3)

  [3] 刘笑非.浅议体育协会在高校体育工作中的作用[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8(6):64-65.

  [4] 翟弈轩.浅析高等院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5] 闻 扬,杜力萍.体育社团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作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2):38-40.

  [6] 钱宏颖.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2-74.

  [7] 黎 明.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2)147-148.

  一、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要使旅游管理教育得以更好地发展创新,需要从实际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予以全面而客观的分析。以此,为采取可行的策略提供有利的支撑条件。就其存在的问题而言,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体现在很多方面。

  (一)没有合理化的课程设置。

  在新形势下,很多高校没有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特点为出发点,构建对应的教学实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更好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结合行业动态和专业动态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无法准确掌握当下该专业的市场动态变化,无法做出合理化的职业规划。此外,课程设置不具有其创新性,主要以传统型教学模式为主,无法与新时期市场发展变化相融合,无法满足社会市场在专业人才需求方面的客观需求,也使学生在毕业之后陷入就业难的局面。

  (二)高校已有的教育水平不高。

  旅游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和很多专业息息相关。但高校并没有以旅游学科特点为纽带,完善对应的硬件设备,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较好的教学实习环境。在高校中,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资源缺乏,不能很好的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客观需求。主要是因为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很多学校并没有对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起重视,经常安排工商管理类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授课,课程教学内容不够专业化,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二、我国旅游教育管理发展与创新策略

  就旅游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而言,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促进其发展与创新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基地的首要任务。在新时代下,旅游教育管理的优化创新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是培养一批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满足其客观需求的必经之路。因此,本文作者对其中一些发展与创新策略予以了探讨。

  (一)强化旅游专业师资队伍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旅游专业特点为媒介,提高专业教师聘用要求。聘用人员需要从事相关专业,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化的学科教学技能,丰富的工作经验,具备胜任相关专业教学的能力,不断优化旅游专业教师结构,引进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日常工作中,高校要以定期、不定期的形式对专业教师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培训,进行再教育学习,不断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完善理论知识结构,能够为课程教学提供有利的保障。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激励教师进行深造学习。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聘请一些旅游专业领域中的教授、专家到学校中教学,通过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专业化的技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技能培训,不断创新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做好职业规划。进而 ,不断优化重组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完善旅游管理教育。

  (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高校要以教学大纲为媒介,以市场动态变化为桥梁,不断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构建全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在设置专业课程的时候,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合理制定课程教学方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把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在此基础上,构建校内、外相结合的实习基地,具有其稳定性,强化学生实践训练,能够使教学、科研、实践三者相融合,协调发展。需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完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客观、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与旅游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

  以此为基础,根据旅游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使专业人才方面具有明确化的目标,培养更多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解决专业人才缺乏问题。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全新的择业观念,服务意识,为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埋下伏笔。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下,不断优化创新旅游管理教育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它能够改变高校旅游专业教学的现状,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它有利于充分展现新课标的客观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成为新时期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以此,使我国旅游教育管理步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真正走上素质教育发展的道路。

  煤炭物流是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构成的物流系统,主要包括煤炭的开采、洗选加工、储运和综合利用4个环节。在上述各环节中,应自始至终贯穿“绿色运作”的理念,煤炭物流的良好运作离不开高效节能和安全优质。煤炭企业只有对煤炭资源进行合理管理,并在物流过程中做到环境保护,同时将煤炭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才能保证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1 我国煤炭物流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是世界煤炭资源大国,根据20xx 年中国矿产资源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15 663. 1 亿t,与“十一五”相比增长16. 8%。但我国煤炭物流绿色化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外现代物流起步早、发展快,国外学者对煤炭资源绿色化发展的相关理论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RommertDekker等人基于物流对环境造成的问题研究了绿色物流运筹学的贡献和挑战;Harilaos N. Psaraftis研究了以环境为重点的绿色海运物流,提出实现海运物流双赢的解决方案。可见,国外对绿色物流的研究比较先进,对我国煤炭物流绿色化发展有很多的启发之处。

  首先,煤炭物流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不断提高。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资源为主体,虽然在煤炭资源总量上十分可观,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巨大的差异。我国接近80%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北地区,而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煤炭资源需求更大,因此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调的煤炭物流格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也逐年增加。2011—2015年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呈逐年平稳上升趋势,煤炭资源储量的增长必然增加对煤炭物流的需求;而从2013年后煤炭储量增长率大幅下降,说明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增速减缓,煤炭行业的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煤炭行业相关企业需加快煤炭物流绿色化发展,提高煤炭资源保护意识和利用效率。

  其次,煤炭运输网络不断完善,铁路运输地位愈加凸显。我国煤炭物流体系中铁路运输占据主导地位,以水运和公路运输为辅。现有北路、中路和南路3个重要煤炭运输通道,运输体系以晋陕蒙(西)宁甘地区的煤炭外运为主。同时,由于煤炭资源分布和消费格局的不平衡,煤炭运输大通道和港口布局需不断调整,以满足煤炭物流发展的需求。

  最后,煤炭物流企业要加快发展步伐,向专业化、信息化和高度社会化的综合物流企业迈进。根据20xx 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煤炭物流发展规划》,提出要培育10个年综合物流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的'企业,以带动一批大型现代煤炭物流企业出现。为实现此规划目标,煤炭物流企业必然要在压力下抓住机遇,提高自身的运作水平。而我国物流起步晚,煤炭物流企业尚未形成完善的物流供应链,煤炭物流企业的先进化水平直接影响着煤炭物流绿色化发展的程度。

  2 煤炭物流绿色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现代煤炭物流管理理念

  现代煤炭物流管理需顺应整个世界煤炭物流发展的趋势,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煤炭物流的发展要高度专业化和信息化。我国煤炭企业大多采用传统煤炭物流管理,管理方式粗放,服务功能单一,导致经济效益低,缺乏竞争力,服务效率和工作水平很难适应客户的需求;当前我国呈现煤炭生产企业、煤炭消费企业和第三方运输企业三方独立的局面,联系不紧密,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2.2 运输通道建设滞后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由于东部沿海地区需求量更大,运输通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铁路运输无法满足煤炭物流的需求,僵化的铁路管理体制等问题导致铁路运力严重不足,部分运输成本不得不转由公路承担,这不但浪费了能源,而且加剧了环境污染。运输通道建设滞后,严重影响我国煤炭物流向绿色化发展转型。

  2.3 煤炭物流绿色技术手段落后

  我国煤炭物流绿色技术和煤炭物流绿色化发展的需求不匹配,绿色技术实施的效果不尽人意。首先,煤炭物流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落后,从而导致物流综合利用效率低且社会能耗高等问题;煤炭物流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技术不健全,如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煤炭储运和搬卸过程中的扬尘等均未得到科学地处理,不仅浪费了煤炭资源,还会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2.4 政府政策驱动力不足

  煤炭物流绿色化发展的政策驱动力严重不足。煤炭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低价格、低投资等问题。行业目前的竞争力在我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煤炭产业本身的力量是推动煤炭产业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动力,同时政府和相关支持部门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我国政府制定了大量有关资源保护的政策,但还没有制定出完全适合煤炭物流绿色化发展的激励和引导政策。随着煤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煤炭企业对利益的强烈追求,若没有政府的有效调控,很难实现由传统物流模式向煤炭绿色物流的转变。

  2.5 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意识薄弱

  煤炭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的意愿和积极性偏低,煤炭物流企业良莠不齐,呈现松散、小、弱等特点,尚未意识到煤炭物流绿色化发展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

  2.6 对环境和资源的负面影响

  从煤炭供应物流到煤炭废弃物流,从煤炭开采到煤炭利用,整个过程的各环节中均包含着一系列非绿色因素,对环境和资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煤炭挖掘和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资源回采利用率低问题,煤炭加工和运输过程会破坏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大气环境,以及煤炭废弃物的重复利用度不足而导致的资源浪费等。

  3 煤炭物流绿色化发展模式探析

  3.1 绿色物流供应链建设

  煤炭企业需强化供应链管理,根据生态设计出一条绿色物流供应链,将绿色物流意识渗透到煤炭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物流中,实现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等,有效整合全球范围内的煤炭资源,提升流通加工能力。煤炭物流企业应加快发展步伐,向高度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具备多式联运能力的综合物流企业迈进。同时,绿色物流供应链建设离不开政府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建立煤炭物流绿色化发展的相关标准,鼓励支持企业加入到绿色物流供应链建设中。

  3.2 物流增值服务

  (1)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煤炭企业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是高效率、低成本运作方式的

  重要保障。我国大多企业采用自营物流,要充分发挥优势,就必须建立庞大的物流网络,但他们并不具备这一实力。因此,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主流模式。

  (2)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监测、订货管理、存货管理等服务,在物流流程控制和优化方面能带来显著的效果,提高物流效率,保证物流运作信息准确和有序高速运转。煤炭物流信息平台是建设现代化、一体化和综合化煤炭物流企业的必然要求,是煤炭物流企业实现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的重要基础。

  3.3 技术绿色化

  技术绿色化包括煤炭开采技术绿色化、运输技术绿色化、加工包装技术绿色化等。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大力推进煤炭绿色开采,鼓励煤炭企业以最小的生态环境扰动获取最大的资源效益。使用先进的防尘抑尘技术,以及运输工具低碳化等。同时,要想开发绿色技术就需要培养大量人才。煤炭企业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研发人才,还需要重点培养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管理以及物流信息开发维护等多方面的综合人才。

  3.4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全面筹划和建设物流基础设施,提高物流设施与业务的现代化水平。物流基础设施包括储配基地、物流园区、交易市场、铁路运煤通道等。增设煤炭储备基地,扩大物流园区规模,增加煤炭交易市场和提高铁路通道煤运能力,打造物流基础设施一体化,才能以更优越的条件满足煤炭物流绿色化发展的需求,保证煤炭市场高效有序健康运作。同时,还要配合相关管理体制的改革,如铁路部门改善僵化的铁路管理体制,增强为煤炭物流绿色化发展服务的意识。

  3.5 多产业联动发展

  加快煤炭物流产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多产业联动发展,发挥煤炭物流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首先,加快煤炭企业的升级,以现有的大型煤炭企业为中心,整合其他小型煤炭企业,建立大型的煤炭企业集团,实现更大规模上的资源整合和物流服务一体化;其次,推动煤炭产业与铁路部门、制造业、金融业以及其他耗煤产业的联动发展,加快各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市场发展注入新活力。

  3.6 煤炭逆向回收物流模式

  我国制定了《循环经济法》和《环境保护法》,鼓励发展逆向回收物流,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发展煤炭回收物流可以最大效益利用煤炭资源,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煤炭回收物流,可以采用“内部回购制”,即物资市场在实行内部市场化的前提下,成立专门的回收中心。这主要包括2 方面的工作: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①对已产生的废弃物流进行处理利用,变废为宝。

  ②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减少废弃物流的发生量。同时,煤炭企业应与逆向物流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就环保问题进行常规性的沟通与交流,这种环保性的交流有利于信息的流动和共享,进而促进煤炭逆向回收物流的进步和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意识不断增强,逆向回收物流是企业构造其循环经济、实现绿色环保的重要一环。

  4 结语

  煤炭物流绿色化发展,不仅对环境和资源保护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也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煤炭企业需增强绿色化意识,实现从开采、储运到回收等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制定详尽严格的煤炭物流绿色化发展评估标准,不断加大对新技术开发和研究的力度;政府加大对煤炭物流企业的宏观调控和绿色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强民众对煤炭物流绿色化发展的认知和资源节约意识。通过从个人、企业到政府的全面整改,最终实现环境保护好、经济效益大、企业良性循环和资源利用最大化等多赢效果。

  我国消费现状及发展问题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一、我国消费现状及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结构性生产过剩等突出问题,1999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持续下降;虽然金融机构几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却不断增加;银行存贷差不断扩大;受全球性生产过剩、价格下跌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严竣,进口大幅增长,国内消费市场面临的外部冲击加大;供大于求的产品越来越多,物价持续低迷。到1999年底,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分别连续二十七个月和二十一个月下降;相当多的企业开工不足,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失业、下岗人员增加。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现状,学术界提出了“继续下滑有益说”,“有效供给不足说”,“消费结构断层说”、“有效需求不足说”,“消费需求不足说”、“社会投资不足说”等见解。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内需不旺、结构失衡。而结构失衡是造成内需不旺的主要原因。

  我国买方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城市化水平较低、城乡居民生活刚从温饱迈入小康的阶段过早地发生的。其主要原因中有经济体制转轨和外部经济变化等,但根源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协调。城市化是工业化过程中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张的重要条件,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抑制了投资与消费需求的扩张。(二)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居民收入明显低于城镇,近年来且呈现增幅下降趋势,城乡之间消费结构断层增大。据1999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585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10元,收入差距较大,增幅下降。(三)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协调。居民消费由温饱进入小康,而生产结构未能及时得到相应调整,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矛盾日益尖锐。“消费结构断层”,原来的消费热点已风光不再,而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我国目前城市的消费结构正处于由“吃、穿、用”向“住、行、游”升级的阶段。由百元消费、千元消费向数万元以上消费的升级阶段。而现在,消费结构的升级遇到了困难。其困难不在于“技术性约束”,而主要是受到现有住房、社会保障、金融等方面体制和政策因素的制约。(四)再分配机制与收入差距扩大不协调。当前,我国调节与收入分配的政策手段明显不足,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阶层的潜在需求因收入制约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五)外贸依存度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协调。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以继续支撑出口贸易像以往二十年那样快速增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难度不断加大,一部分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转向国内市场,加剧了国内供求矛盾。(六)改革与发展进程不协调,当前我国许多行业面临生产过剩而缺乏有效的淘汰机制,面临产品结构更新换代、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而缺乏风险投资的激励机制。改革措施不配套,与经济周期性走低、失业增加、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叠加在一起,强化了居民的减收增支的心理预期,从而构成消费增长的障碍。

  在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从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经济增长的支撑因素由供给扩张转向需求拉动的态势下,扩大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点,也是市场营销战略与计划的出发点。

    二、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与对策

  我国有近13亿人口,经济在持续增长,消费需求扩张的潜力是巨大的。按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十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

  [1] [2] [3] 

  自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于1993年首次成功举办以来,旅游会展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推进器”,得到了我国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重视,使全国各城市形成了一股大办旅游会展的热潮。目前每年全国举行或组织参与的的各种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不下20场次。

  纵观历年全国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我国旅游会展具有以下特点:

  1.类型多样,层次众多

  每年全国举行的各种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种类繁多。

  为了取得更好的展台视觉效果,各展团及参展单位积极组织,认真筹备,注重突出自身特质,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使展台设计更加新颖、展台搭建更具特色。

  2.旅游会展的管理模式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目前我国的展览会管理模式还停留在“政府主导型”阶段。根据“2006年全国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目录表”,2006年我国举办的旅游会展,除了上海世界旅游资源博览会的主办有公司参与运作外,其他的主办方都是各级政府部门,在承办单位中,政府承办的比例为45% ,公司参与承办的比例为55%。可见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及其直属部门、机构仍是办会办展的投资主体。

  二、我国旅游会展存在的问题

  从全球会展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会展业还处于市场化、产业化的初级阶段,但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会展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1 997年,我国全年举办的各类展览会数量为1000个,2006年,这一数字跃升至3800多个。然而,当前我国会展业存在着管理法规滞后、准入制度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目前中国市场的展会真正形成规模和品牌的展会还不多。作为我国会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会展除了具有上述共性之外,仍存在自身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展会规模偏小,层次较低

  一般认为,大型展览的展出面积为5万平方米以上。从表2我们发现,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作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旅游盛会,除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展览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以外,其余的都小于5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旅游会展。国际旅游界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旅游交易会一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2007年展览面积为15万平方米。

  2.市场化运作的比例很低

  随着旅游会展产业的逐步成熟,我国的旅游会展逐渐向市场化、商业化转型,在很多项目上采取面向社会招标的运作方式。

  而在由政府总体掌控的大型国际旅游展会的运作中,企业或社会各界也开始承担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子项目。这反映了我国旅游会展办展主体的创新和转型趋势。但是,如前所述,各级政府及其直属部门、机构是仍目前办会办展的投资主体,企业介入的非常少,即市场化运作的比例很低。

  3.旅游会展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

  国际展览会同盟(UF1)是展览业最重要的国际性组织之一,UF1对申请加入的展览会的规模、办展历史、国外参展商比例、国外观众的比例等都有极严格的要求。UF1认证对展会的市场推广、品牌意识的增强、国际化水平的提高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经UF1认证的展览会是高品质展览会的标志。截止到2006年年底,我国内地已获UFI认证的43个国际品牌展览会中,只有国际酒店餐饮设备展一个是旅游展会,这与有着类型、主题多样的旅游会展是不相称的。

  4.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中国“入世”,许多新开放行业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会展业也不例外。目前我国会展人才的状况表现为: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流失率大,会展经理人极不成熟,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相对滞后。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中国有会展从业人员100多万人,其中从事经营策划的各级管理人员约15万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展览专业学习和培训,各地都缺乏真正懂得会展业的人才。

  三、大力发展我国旅游会展的对策分析

  有识之士认为,会展经济应该沿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合资源、打造品牌”的思路大力发展。本着这样的原则,笔者认为,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旅游会展经济,可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企业与协会各司其职,是构筑会展业管理模式的三条不可缺少的路径。对于政府而言,应跳出会展活动的微观运作,发挥宏观调控、政策支持、产业导向和市场监督作用。

  加强法规建设,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当前要进一步完善会展业管理办法,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会展管理体制、会展主、承办单位的资格和职责、报批程序、会展市场秩序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指导会展业健康发展,加强行业自律,防止同行之间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会展业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

  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吸引各地优秀会展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引进和培训双管齐下,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也是政府需要加以促进的工作。

  国外把会展管理人才划分为核心人才、辅助性人才与支持性人才三类。在核心人才中,项目策划、营销和运营管理人才尤其重要。他们在行业内层次最高,专业操作能力最强。辅助性人才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与销售等人才;支持性人才则包括高级翻译、旅游接待员等。从中国的客观情况来看,会展支持性人才的培养已具有相对较长的历史,许多高校开设了外语、旅游管理专业,而且教育层次、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这使得支持性人才相对充裕,而会展核心人才和会展辅助性人才缺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要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必须先有一个较强的师资队伍。但是,中国高校目前专门投身于会展教育与科研的学者不多。

  要加强会展教育与科研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应给予相关人员到会展先进国家培训的机会,以便了解国外会展业最新发展状况、研究成果以及会展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支持相关人员到会展企业挂职锻炼;应对会展教材编写和出版给予资助;在科研项目立项、资助额度和研究时间保证方面,也要给予帮助。

  4.提高旅游会展的市场化程度

  在会展业发展成熟的欧美国家,展览会很少由政府直接出面主办,完全融入了市场化机制,而极少数由政府主办的展览会,也是以招投标方式授权中介机构或展览企业承办。从中国目前会展市场的实际来看,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在现阶段完全退出会展项目的投资领域,完全依赖现有会展企业来办展,但由政府主办的展览会可逐步逐步以招投标方式授权中介机构或展览企业承办,先实行“官办民营”,最终实现“民办民营”。

  5.整合资源,打造旅游会展品牌

  与实施成功的品牌战略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一样,展览会也要有自己的品牌。

  众所周知,中国不缺展览会,缺少的是展览会品牌。为促进中国旅游会展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整合资源,打造旅游会展品牌。

  从国内外成功展览会来看,品牌展览会要有六大要素支撑:一是权威协会和行业代表的坚强支持;二是代表行业的发展方向;三是提供专业的展览会服务;四是配合强势的媒体宣传;五是获得国际博览会联盟的资格认可;六是坚持长期的品牌战略。要想把更多的参展商和观众吸引到展会上来,组织者一定要牢固树立品牌观念,制定品牌战略,对照上述品牌展览会的六大要表,从主题选择、管理服务、场馆设计、展览会的宣传与推广模式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并加以实施。

  关键词:体育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策略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体育产业的长足发展。国家也不断加强对体育产业的重视,而如今需要不断优化体育产业的结构,才能实现体育产业结构的科学合理,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使得体育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文化繁荣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1]。因此,对于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策略的探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政府扶持力度小

  政府政策的支持,是推动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保障。但是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来看,我国政府缺乏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在国际社会中,我国的竞技体育占据着领先的地位,但是体育产业的贡献率却很低,二者的发展极其不协调。通过和其他国家相比,很容易就发现,政府对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政策不够规范,而且缺乏统一的管理。使得政策缺乏稳定性,大大削弱了帮扶的力度,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

  1.2没有发挥在国民经济

  发展中的支柱作用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的体育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比较低[2]。我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也很低,没有充分地发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3体育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有数据显示,在全球市场中中国的生产份额高于50%,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性体育用品的制造基地。而我国的体育产品中,劳动密集型和原料加工型占据了主要的部分,表明了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还处于产业链的.下端,缺乏对于上端的研发和创新。相关体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比较低,使得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不高,缺乏科技含量。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劳动力为主的产业结构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体育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势必会使得体育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1.4缺乏体育相关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本质,体育产业也同样需要人才。由于体育产业具有经营、参与、组织等多重属性,使得体育产业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来进行管理活动。但是我国当下的体育产业人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体育官员、运动员和教练等为主,原来的体育事业参与者,还有一种就是关于体育产业的商人[3]。第一种人拥有对于体育事业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但是相关的经济知识相对比较缺乏。第二种能够充分地发掘体育产业的潜在经济利益,但是对于体育事业缺乏深刻的认识。总之,我国缺乏体育相关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1.5体育产业发展内在性动力不足

  从体育产业的整体看,服务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都知道,一个产业核心行业的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但是国家的体育产业中,相比于外围产业,核心行业发展水平明显滞后。有调查表明,我国的体育产业中,多以竞赛、表演、健身和娱乐内容为主的服务领域,和体育用品的销售与生产相比,虽然都有一定的进步,但是服务性内容所占比重在20%以下,而体育产品的销售和生产占的比重一直都在75%以上。这种情况明显体现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内在性动力不足。

  2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的策略

  2.1培养人才,大力推进体育赛事经济

  体育赛事经济对于推动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具有巨大地推动作用。因此,要重点打造赛事经济的国际品牌,鼓励和引导知名企业大力发展赛事经济,吸引世界体育运动员和体育组织使用这些品牌,以此来不断增强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要想推动赛事经济发展走向国际社会,就必须要有健全的经济运作体系,并不断创新动作模式和管理机制[4]。不断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参与到赛事经济的建设中,提高其专业化程度,使得体育赛事能够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

  2.2提高创新能力,打造国际体育品牌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企业利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此对于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要提高创新能力,打造出国际知名品牌,才能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在不断推动体育产业市场化的同时,也要大力推进体育中介业、体育彩票也、体育培训也点能够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另外,还要使体育产业和房地产业、金融产业、旅游产业、汽车产业等其他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可以对于优秀人才进行培养,加大对于体育产品的创新力度,打造体育服装、体育用品和体育器材等相关产品的品牌形象,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2.3发挥区域特色,推动体育产业

  协调发展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还在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发展区域不平衡,因此要不断推进体育产业的区域化发展,使得发展机构更加的协调。对于体育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高端产品、国际赛事和核心领域方面,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对于体育产业不发达的地区,就要加大扶持和鼓励力度,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突出区域特征,使得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呈现民族性和区域性,各个体育产业区域之间形成错位竞争、协调发展、分工合作的良好局面。

  2.4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

  国家政策的支持非常重要,因此,国家要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不断推动体育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尤其是对于我国体育的核心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增强核心产业的竞争力[5]。另外政府要加大对于体育产业的财政投入,在技术、金融、税收和土地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制定出具体细致的相关准则,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完善体育产业结构。对于政府指导的思想、发展的目标、发展的重点、发展的原则以及发展的措施都进行明确。

  2.5加大资金投入,促进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

  休闲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要加大对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具体方法是要以多元化的投资作为重点,在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和投入的同时,也要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对于体育休闲产业的投入。不断打造和培育体育品牌休闲产业和集团公司。努力做到以“服务社会、资源共享”为重点。另外要加大对学校、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和场地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拓展体育休闲产业的规模。对于体育休闲产业进行规划化和标准化的建设。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还存在很多问题,体育产业结构优化还存在很大地发展空间。只有政府加大政策扶持,不断吸引相关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和先进技术的使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瑞林.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J].体育学刊,2011(2):21-26.

  [2]黄海燕,杨丽丽.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综合定量与优化分析[J].体育科学,2011(11):3-11.

  [3]耿亮.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模式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4):16-17.

  [4]胡鑫.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J].品牌,2014(11):34.

  [5]吕尤.优化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和策略[J].理论导报,2013(6):42-43.

  中国旅游资源丰富,随着国家的富强程度日益提高,旅游业发展增速迅猛,已成为我国的新兴产业,市场前景潜力无限。世界旅游中心已经在向中国转移,旅游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人才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当务之急。与时俱进,根据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变化,推进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建设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入境旅游和国际旅游开始起步,需要大量具备外语沟通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一些外国语系开始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水准和当时的境况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往往要求相关人员具备管理、营销、规划策划以及财务处理能力。办学单位的类别也增多,历史文化学院、环境规划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等院系分别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纷纷开展旅游管理专业。经过多年发展,从我国旅游教育的层次结构看,我国已经形成了由硕士、本科、专科和职高组成的高低搭配,规模和结构基本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经非常普遍。

  二、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旅游相关院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在旅游学科建设上取得了很多成果,也开始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旅游专业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目标规划、课程体系调整以及毕业生质量等方面还有很大改进空间。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服务技能和管理技能实习课较少,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目前许多旅游院校对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没有进行具体周祥的.调研,直接导致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模糊,按照惯性开展教学工作。在课程体系中,通常设置一定的服务技术实训课锻炼学生的服务技能,以达到毕业能上岗的效果,满足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旅游企业往往要求学生顶岗实习,利用廉价学生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习也较长时间(通常在半年至一年),且在实习岗位多安排在一线服务岗位,而且,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大幅下降,直接影响后续招生,影响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些教学单位制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专业特色非常淡化,容易被其他专业毕业生替代。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体系设计科学性欠佳。主要体现在:开设课程与旅游管理实务联系不强,课程开设对先修课和后继课的逻辑顺序关系考虑不足,造成学生理解困难,使教学丧失了应有的科学性、合理性。部分院校的旅游专业由于开设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侧重于历史、文学、语言或地理等能借助外来资源的课程,对能和旅游业的经济属性和市场需求关联度高的课程开设不足。

  (三)课程内容出现大量重复。通识基础理论课和旅游学专业课的授课内容都涉及管理学类、经济学类和旅游学类课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旅游学科课程深度不够,对于实用的调研需要的数理统计类课程用力不到位。学生感觉什么都学,但是具体到用的时候,对调研回来的数据却无从下手进行后期处理分析,工作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给人一种“吹起来海阔天空,干起来无所适从”的感觉,有的毕业生分配到单位以后,对工作不太适应,抱怨学校没有能提供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此,则我们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有挫败感是必然的。

  (四)旅游管理专业“实战派”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既有人员很多是从临近学科转行而来,往往自身没有经过旅游管理专业培训,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层次不一,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自己的经验套用于旅游专业,一些新近毕业的年轻教师实践教学经验则更少。

  (五)旅游院校与业界交流合作层次和深度不够。旅游院校担负着为地方旅游业发展培养人才的任务,一般来说,旅游院校都能做到开门办学,和行业都有一定接触,但是往往这些企业合作并不紧密,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这样会导致从事旅游教学的人员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到位,即便是在教学与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也很难真正得到企业实务界的认可,很难获得企业实务界的支持,遑论影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决策了。

  三、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培养目标,强力推进教学内容与实际市场需求的对接。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旅游业就业市场亟需的各种专门人才,能胜任相关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行政管理以及旅游教学科研工作。

  (二)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建设,处理好专业课、服务技能课与实习课之间的关系。认真考虑职业岗位要求,正确处理与实践的关系,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专业课和服务技能课考虑减少课堂讲授,通过实践调查和实习来满足教学效果要求。提高学生的调研、财务、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实务能力,在实习前集中时间通过短期培训服务技能,不达标的学生在实习中反思、补课即可。增强人才培养的弹性,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允许导师在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机动处理。

  (三)加强旅游管理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聘请和引进一些水平和能力比较突出的旅游行政人员和旅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或者专职教学,对现有师资形成倒逼态势,为新进青年教师创造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交流、进修等机会,让他们深入到旅游实践的第一线,亲密接触旅游业的最新发展态势,提升提高师资水准的效率。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案例和现场教学方式的大量应用。

  (四)积极创建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旅游行业非常强调实务,所以,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来说,创建适用的能保持长期稳定协作关系的设施条件完善、管理水准较高、培训能力较强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形成“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对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益处不严自明,也有利于相关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作为承担旅游人才任务的专门机构,相关旅游院校应以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市场需求出发,大力解放思想,开放办学,抛弃虚假繁荣姿态,强化与旅游企业深化沟通与合作,积极争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积极参与到我国旅游业大发展的大循环中来,才能在开放中受益,在开放中增强自身实力,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如果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角度出发,生态旅游主要出现在工业文明的后段,那个时候人类面临着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很多生存问题,我国的生态旅游通常是以生态保护区为基础发雇起来的,当前,原始的自然景观已经发展到了半人工半生态的形式。在发雇中呈现出了非常强的多样新特征,但是在发展中坯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81.1管理观念存在误区,发展思路模糊

  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很多人对生豳旅游的特点和实质并没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准确的理解,一些地方政府对生恚旅游资源的优势性也不是十分的清楚,在生态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样也影响到了生态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1.2旅游资源粗放式的开发和盲目利用,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

  最近几年,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比较兴盛,一些地方政府以此为经济发展的契机,为了更好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通常桌用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方式和盲目性的手段去利用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应该怎样去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以及经济价值_没有设定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规划,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生态旅游景区资源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很多旅游资源的功能都是基本相同的,同时也无法给当地的旅游产业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开发的水平和产品的附加值都不髙,所以也不能对医域之内所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合理整合,无法充分的体现出当地旅游资源的发展潜质6

  1.3生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足,经营理念滞后

  在我国的生态旅游经营者当中,主要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我国国营或者是事业单位,一个是农民。国营事业单位因为受到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明显,所以在服务意识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足,服务的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而农民在经营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专业培训,所以在经营理念方面也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状态,此外,主管部门也没有很多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导游和服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并不是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使得旅游产品在开发设计、经营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都不能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1.4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强,经营管理不规范

  当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呈现出持续走高的状态,地E政府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不重视其发展的`科学性护额合理性,这样也就使得很多地区在生态旅游方面都没有进行-个非常科学完善的规划,政府在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也不能很好的对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予以正确的引导,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使得旅游E在规划方面出现非常大的不足。另外,经营主体也没有非常强的市场竞争意识,经营管理的规范性并不是很强。

  1.5生态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由于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规划,我国的一些生态旅游匡当中也没有配备齐全的基础设施,此外,我国的很多地区的生态产品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生态旅游的所有相关行业还不能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好的融合贯通的状态,所以也无法很好的提供更多种类的旅游产品,这样也会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经济效益的实现产生了不利的影晌,

  2.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策略分析

  2.1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管理理念的认识,理清其发展思路

  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应该加大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管理理念的普及和培训工作力度,让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消费者了解其本质,以克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单方面、低水平的发展以及缺乏对生态旅游管理经营特点、规律和管理理念的深层认识,理淸其发展思路,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2.2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对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应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合理预测生态系统的负载极限、利用可能性以及持久性等等,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发展规划。同时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依托城市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减少在实施中的局限性、盲目性及不必要的损失,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培养髙素质的创新型生态旅游的管理和服务人才

  髙素质的人才是实现生态旅游合理开发和管理的关键,缺乏适宜的、髙素貭的各类人才,生态旅游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管理和服务人才,才可以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带动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提髙。

  2.4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同时注重发挥政府的力量,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

  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K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多种技术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g管理的目的。并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管理,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提高旅游相关实体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营造浓厚的保护和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的氛围。

  结束语

  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在经济上有利于促进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给予资金的支持,提髙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社会效益方面可以促进公平分配,有利于居民就业机会的增加等,而这一切都将有效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a本文通过对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策略,希望能给有关部或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策略论文合集一篇】相关文章: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策略论文合集一篇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策略论文合集一篇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足球直播_足球免费在线高清直播_足球视频在线观看无插件-24直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本文作者:admin本文链接:https://ebuytc.com/post/20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访客 访客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